12月5日,深圳市發改委發布了《深圳市關于大力推進分布式光伏發電的若干措施》(下稱《若干措施》)。其中提出,大力推廣建筑光伏一體化(BIPV),力爭“十四五”期間全市新增光伏裝機容量150萬千瓦;努力形成一批光伏制造、運維龍頭企業;實施薄膜光伏項目財政補貼。
對此,無錫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吳琦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大力發展光伏等新能源產業是實現‘雙碳’目標的必要選擇,‘雙碳’目標也為光伏產業的發展打開了廣闊的前景和空間。”
深圳力推分布式光伏發電
《若干措施》包括推進分布式光伏規模應用、完善光伏項目建設管理工作、培育光伏產業和骨干企業、創新光伏項目投融資服務、加強光伏并網管理和服務、優化并網光伏電價結算方式、實施薄膜光伏項目財政補貼、強化安全責任監管等八方面。
具體而言,《若干措施》提出,充分利用工業園區、企業廠房、物流倉儲基地、公共建筑、交通設施和居民住宅等建筑物屋頂、外立面或其他適宜場地,按照“宜建盡建”原則積極開展光伏項目建設,大力推廣建筑光伏一體化(BIPV),力爭“十四五”期間全市新增光伏裝機容量150萬千瓦。重點推動工業園區規;季止夥椖,引導大型企業集團積極開展光伏項目建設,支持國有企業規;ㄔO光伏項目。
同時,深圳市級專項資金重點支持異質結電池、鈣鈦礦電池技術研發和應用示范,推動新型高效太陽能電池降本增效。加強政策引導與支持,建立光伏產業骨干企業培育機制,重點支持技術水平高、市場競爭力強的光伏設備制造企業和光伏能源建設運營管理企業快速發展,努力形成一批光伏制造、運維龍頭企業。
在投融資方面,《若干措施》提出,充分發揮投資引導基金等政策性基金引導作用;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探索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采取靈活的貸款擔保方式,加大對光伏項目的信貸支持;鼓勵采用融資租賃方式為光伏發電項目提供一體化融資租賃服務;鼓勵各類基金、保險、信托等與產業資本結合;鼓勵擔保機構對光伏項目開展信用擔保。
值得注意的是,《若干措施》提出實施薄膜光伏項目財政補貼。對于深圳市范圍內于2022年1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間建成,并網計量的薄膜光伏示范項目納入補貼范圍。市級財政對納入補貼范圍項目在本政策有效期內的發電量予以補貼。
新增裝機容量有望達55GW
據悉,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具有裝機容量小,形式靈活多樣的優勢,在廣大的城鄉地區,便于與負荷中心和閑置空間結合,且所發電力就地消納,可有效推動各地區、各行業的可再生能源替代和“雙碳”進程。
自2017年起,全國新增光伏裝機由集中式電站占絕大多數轉變為集中式和分布式電站并駕齊驅。
據國家能源局統計,截至2021年底,分布式光伏累計并網容量107.5吉瓦,占光伏總裝機容量的35%。特別是2021年以來,在整縣(市、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等政策的刺激下,新增分布式光伏裝機首次超過集中式光伏。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戶用光伏裝機出現爆發式增長,2021年新增裝機21.5吉瓦,占比接近分布式光伏新增裝機的四分之三。
目前,建筑、交通、設施農業、通信等領域已成為分布式光伏的主要應用場景,以“光伏+”的形式實現光伏發電系統與場地、設施的功能性融合,助力智慧城市基礎設施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
據天風證券測算,若2025年我國光伏新增裝機中50%來自于分布式,則2025年分布式光伏新增裝機容量有望達45GW—55GW,2021—2025年EPC總市場規模預計達5347億元—5783億元,CAGR為21.24%—22.27%。
在分布式光伏產業前景一片大好的勢頭下,深圳在光伏產業前端裝備制造環節領先國內其他城市。Choice金融客戶端顯示,深圳上市公司涉及光伏概念的A股上市公司共有10家,總市值約為1470億元。其中,捷佳偉創(300724.SZ)以市值412億元位居第一,是晶體硅太陽能電池設備供應商,各類工藝設備的市場占有率均超過50%。
然而,吳琦也指出,“在光伏發展的過程中,也面臨著地域供需矛盾難以調解、并網難、場景應用不足等問題,制約著光伏產業進一步發揮在能源結構轉變、減碳和綠色發展等方面發揮作用。”
針對此,吳琦也提出以下三點建議。一是,光伏的發展要立足于產業鏈共同、穩定的發展,在提高光伏基礎材料、太陽能電池以及部件智能制造的水平,實現全鏈條綠色發展的同時,還要促進光伏電站的智能化運營以及微電網建設、促進新能源并網消納。
二是,分布式開發、多場景融合是光伏產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方面?梢酝ㄟ^鼓勵工業園區、新型工業化示范基地開展光伏應用項目建設,鼓勵城鄉居民屋面智能光伏系統推進、新建建筑太陽能屋頂建設,鼓勵交通領域光伏電站及充電樁的建設,以及農業設施棚頂安裝太陽能組件發電,鼓勵5G等通信、數據中心采用光伏自發自用等方式,來創造多場景融合的分布式光伏發電和應用模式。
三是,大力發展儲能技術。儲能技術和系統作為目前解決光伏發電穩定性問題的最優解之一,可以保障光伏發電高效消納利用,提供資源利用率。隨著儲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將為光伏發電的并網消納以及“光伏+”更多場景的開拓,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