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廣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丁力表示,從現在起,停止執行《疫情期間需實名登記報告藥品目錄》藥品登記上報制度,廣大市民群眾購買37種《疫情期間需實名登記報告藥品目錄》藥品,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均不再需要登記身份證等信息上報。
丁力表示,針對當前市民群眾需求量比較大的退熱、止咳、治感冒、抗病毒類藥品的庫存情況進行專項監測,動員相關生產和銷售企業加大重點品種藥品的生產和儲備量。目前,廣州市7家重點藥品生產企業的儲存量已經達到了1000萬盒,同時,已經儲備了30天的生產原料。
丁力表示,為盡快有序推進復工復產,廣州市市場監管部門著重在便利市場準入準營、優化信用服務、實施包容審慎監管三個方面,推出一些措施,為企業排憂紓困。
一是在市場準入準營方面提供審前服務。對涉及食品、藥品、化妝品和醫療器械的18項行政許可(備案)事項,提供審前服務,對企業申請中涉及的材料、場地、規劃、人員、設備等需求提供輔導,減少企業因申請條件不符,需要重新整改造成時間延誤、經費損失等問題。
二是對市場主體實施包容審慎監管。對逾期提交2021年度報告的企業,在今年底前能夠補報的,一律免予行政處罰。因未按規定公示年度報告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滿三年的企業,在今年底前,暫不列入嚴重違法失信名單,方便企業融資貸款、參加競標投標等經營活動。
三是推行重點行業“白名單”管理。在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智能與新能源汽車行業,對納入“白名單”管理的企業,予以行政許可容缺受理、優先辦理等便利,實行“1年最多查1次”“進1次門,查多項事”“非接觸式監管”等包容監管措施。下一步,將有更多的行業納入“白名單”管理。
截至11月底,廣州市市場監管部門對14萬余條行政處罰信息進行了信用修復,對近4200戶逾期未提交2021年度報告且已補報的企業免于行政處罰。目前,廣州市場主體總量超314萬戶,今年新登記的市場主體有近40萬戶。